親愛的讀者,您好!
大腸癌近年來一直位居國內癌症發生個案數的前幾名,甚至曾連續15年蟬聯第一名。然而,透過正確的預防知識與積極的篩檢,我們有能力守護自己和家人的腸道健康。本期電子報將帶您深入了解大腸癌的預防之道!
為什麼大腸癌的發生率會逐年提高呢?主要原因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以下是常見的危險因子:
飲食習慣:
高油脂、低蔬果的飲食,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習慣,例如常吃麥當勞、炸雞等。
紅肉和油炸食物的攝取。
不良生活習慣:
缺乏運動。
抽煙、喝酒。
年齡老化:
年紀老化導致基因突變是常見的後天因素。
過往約定俗成以50歲為篩檢的起始年齡。
然而,近年來40幾歲的患者非常多,且發現時常已是第四期,因年輕人較不會注意這些症狀。
遺傳基因:先天因素約佔5%到10%。
預防大腸癌,從改變生活習慣和定期篩檢開始!
改善生活習慣:
針對上述危險因子,建議調整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減少紅肉和油炸食物。
增加運動量,戒菸戒酒。
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年齡到了就一定要做篩檢,因為這是最重要且有效的方式。
篩檢的目的是在沒有症狀時發現潛在的大腸癌,通常篩檢出來的都是比較早期且易於處理的,存活期也較長。
篩檢頻率:
目前台灣健保政策提供50歲至未滿75歲者,每兩年一次的篩檢服務。
國外許多研究顯示,一年一次的篩檢效果會更好。雖然台灣目前因費用考量尚未實施,但民眾可考慮自費進行。
據悉,未來公衛政策可能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開始,以照顧更多年輕族群。
篩檢方式:
糞便潛血篩檢是一種很簡單方便的檢查,費用很低。
若想獲得更精確的結果,可考慮在健康檢查中直接選擇大腸鏡檢查。
疫情影響:
2021年COVID-19疫情最嚴重時,大腸癌個案數退居第二名,但這可能是因為許多病患因不敢出門而未進行篩檢。估計當年至少有1000名大腸癌患者未被篩檢出來。這提醒我們,即使面對疫情,也應重視定期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是提高生存機會的關鍵。即使是晚期大腸癌,目前醫學進步也提供了多種治療方式,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其療效都非常好。晚期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可接近三年,甚至有活超過五到十年的案例。
不要放棄希望:現在藥物治療非常先進。
拒絕偏方,相信專業正統醫療:請務必接受專業正統的醫療診斷與治療。西醫的治療都有證據支持 (evidence),是經過大量臨床實驗驗證的最佳方法。聽信偏方可能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花費鉅額。
健康保險的重要性:
保險非常重要,尤其是「實支實付」這一塊。
許多新藥(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和新的手術方式(如達文西手術)費用昂貴,可能需要自費。達文西手術費用可能在20萬到30萬之間,而腹腔鏡手術約為6萬到10萬。
缺乏保險,可能錯失接受最新、最適合治療的機會。
大腸癌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提高健康意識,改善生活習慣,並積極參與定期篩檢,就能大大降低罹患風險,掌握自己的健康。讓我們共同努力,遠離大腸癌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