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
近期,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日益受到各界關注。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也面臨著情緒、注意力或人際互動的挑戰呢? 本期電子報將深入探討專業心理治療如何提供支持,並分享臨床心理師的寶貴見解,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陪伴孩子成長。
現代的孩子們接觸到的資訊量日益爆炸,這也使得他們的情緒反應可能來得更快、更複雜。許多家長會疑惑孩子的情緒狀態,甚至擔心是否有「高敏感」特質。在校園中,老師也常觀察到孩子在學習或人際關係上的困難,有時會出現衝動行為或適應問題。
臨床心理師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會採取以下策略:
專注於心智功能:臨床心理師常接觸與「腦心智功能不全或不足」相關的個案,也包括那些雖無明確診斷但在學校或家庭中遭遇適應困難的孩子。
情緒與衝動控制訓練:透過專業的訓練課程,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控制衝動行為,並在大腦中建立起良好的應對策略和行為路徑。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旨在教導孩子理解並管理自身情緒。
人際互動技能培養:對於某些天生在同理心和人際理解能力較弱的孩子,心理師會透過課程討論和活動,協助他們學習如何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緒,進而拿捏人際關係的「適切度」,避免像新聞中常見的負面互動模式。
與傳統的醫療院所不同,心理治療所的環境設計會考慮讓孩子感到休閒放鬆,而不是一個「被救治」的地方。這樣友善的氛圍能讓孩子更容易放下心防,放鬆地分享自己的狀況,並學習如何控制情緒和理解人際線索。
處理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專業能夠完成的。在臨床實務中,心理師常與一個跨專業團隊合作,包括:
小兒神經科醫師
職能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語言治療師
護理師
個案管理師
特殊教育巡迴老師
這個團隊會共同努力,例如在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心理師會透過班級觀察、與導師及家長討論、協調行政系統,協助學校啟動SOP來處理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如自傷行為),確保校園安全。他們理解老師們可能非心理專業出身,因此會提供適當的策略,引導孩子建立良好行為。
在陪伴青少年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臨床心理師建議:
傾聽與理解:努力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感受。保持開放的態度,多聽孩子說話。
建立溝通管道:即使身為父母角色仍有其限制,但透過調整溝通方式,可以讓孩子更願意分享。例如,可以嘗試使用孩子慣用的通訊軟體(如IG)與他們互動。
「教學相長」:不妨將孩子視為你的「老師」,讓他們教你關於流行文化、韓團或VTuber等新知。這種方式能建立一種不同於傳統親子關係的連結,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進而更願意主動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包括他們遇到的困惑。
正面討論敏感議題:對於青少年好奇的兩性關係,與其遮掩或迴避,不如敞開心扉與他們討論。透過引導,讓他們理解何謂健康的交往關係,避免接觸到負面資訊的影響。
隨著人工智慧(AI)的發展,有人會討論AI是否能取代人類心理師。然而,臨床心理師堅信,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和互動是AI無法取代的。心理治療是一個學習與經驗的過程,這些經驗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
許多個案在初期密集治療後,會學習自我練習和管理。當他們感覺狀況不對時,會主動再次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共同討論下一步的目標和策略。這種長期、持續的關係,讓心理師能見證個案的人生進程和成長,這也是這份專業最令人感到成就感的地方。
臨床心理師的服務範圍廣泛,從嬰幼兒到高齡長者(0到99歲)都是服務對象。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不斷學習,同時也極具意義的行業,它幫助無數人建立更健康的心智功能,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高雄心之森心理治療所所長蔡佩玲臨床心理師從早年在成功大學小兒部擔任研究助理,奠定對心理學的熱情,到成為第一批考取執照的心理師,並持續進修博士班。她深耕兒童青少年領域,擁有25年的豐富經驗,深刻體會到協助個案成長的成就感。她透過個案治療、諮詢、校園講座和親職座談,將心理學知識轉化為實際幫助,提醒我們心理健康與生理狀況的相互影響,以及跨專業合作的重要性。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這份電子報能讓您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有更深入的了解。
祝您平安喜樂!醫藥大小事 凱文藥師關心您